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民日报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刘 毅 张远南 杨文明 寇江泽2022-12-09 00:00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

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4点主张,郑重宣布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和历史担当。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

继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后,第二阶段会议已于12月7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和会标等大会主要元素保持不变。世界关注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期待第二阶段会议制定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四川卧龙,层林尽染。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的半野化场地内,大熊猫“博斯”正啃着竹子,熊猫幼崽在草丛中安睡。“博斯”今年6月诞下一对幼崽,其中雌性幼崽成为野化培训对象,和“博斯”一起住在野化培训圈舍内。

“我们一直在努力将圈养大熊猫最终放归到野外,复壮野生种群。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和民说。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设立大熊猫、三江源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达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北京、广州国家植物园揭牌,开启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行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OP15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

完善法律法规。近10年来,我国制修订了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明确目标举措。我国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发布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及22个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划定保护红线。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部协同自然资源部指导31个省份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覆盖了重要生态区域。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雪豹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地频繁现身,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自在“旅行”,长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初步恢复……新时代这十年,我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不断迈出新步伐,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

坚定不移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坚定不移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生态,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湖南省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眼下正是冬候鸟来这里过冬的时节。在江坪河乡,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康祖杰在望远镜里又发现了熟悉的身影——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我们已经连续14年监测到这一珍稀物种,最多的一年记录到47只。”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物种基因库”。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依托“湖南屋脊”的生态优势,当地擦亮“生态壶瓶”金字招牌,形成了有机茶、林下经济等支柱产业,仅茶叶年产值就达到9800多万元。

绿色发展,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路径。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山间,绿树成荫,蜜蜂飞舞。“现在依靠‘林药蜂’,每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多元。”初冬时节,药材刚收,单天麻一项就卖了6万多元,长乐坪镇桥坪村村民尹城祥喜上眉梢。他在田里栽种厚朴等经济林木、蜜源植物,林下套种草本中药材,田间地头养蜂,这碗“生态饭”越吃越滋润。

五峰县地处武陵山区,曾是深度贫困地区。2016年以来,五峰设立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物种——中华蜜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探索推进“林药蜂”生态发展模式。现在,全县养殖中华蜜蜂达11万群,带动2000多户农民增收。

科技赋能,在合理利用中实现有效保护。

兰科植物观赏和药用价值高,一度面临过度采挖的威胁。不少兰科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石宝历经10余年科研攻关,攻克独蒜兰种苗繁育及人工栽培难题,成功实现规模化人工种植,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人工栽培技术的突破,有助于对兰科植物在利用中实现保护。今年,人工栽培的独蒜兰丰收,产量超过40吨,产值超过2000万元。”张石宝说。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爱知目标”(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设立陆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项目标超额完成,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可持续管理农林渔业、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等13项目标取得良好进展,总体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令人备受鼓舞,感谢中方在领导和指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方面所做的努力。”《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中国不仅致力于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而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从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有力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运作和执行,到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事业;从向津巴布韦、肯尼亚、赞比亚等国提供野生动物保护物资,到与蒙古国、老挝、越南等国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中,中国是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认为,一个强有力的、中国深度参与其中的多边体系,是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的关键。

“我们期待,COP15第二阶段会议能够顺利通过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崔书红说,“框架”是为2030年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锚定方向的总体性、原则性纲领文件,将总结以往生物多样性全球目标制定和执行的经验,凝聚各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合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新的政治引领。

为了推动“框架”的谈判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方作为主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发挥领导力和协调作用。自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以来,中方已经组织召开了40次主席团会议,为相关会议筹备和谈判进程提供组织安排和指导意见。

崔书红说:“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和通力配合下,定能将此次会议办成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缔约方大会,推动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征程。”


编辑:赵齐源 | 责任编辑:杞艳芹

值班总编:刘子安 | 审核:字竟春

投稿邮箱:cnxwtg@126.com